![]()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芯体,第一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包括换热管,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相互连接,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在第二子换热器芯体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及第二换热器芯体,第二换热器芯体包括换热管,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换热器对通过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空气的风阻与换热器对通过第二换热器芯体的空气的风阻之间的比值小于预定值。采用该换热器,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性能。 公开号:CN214333108U 申请号:CN202022511650.6U 申请日:2020-11-03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张锋;李艳星;穆斯塔发·K·亚尼克 申请人:Danfoss AS; IPC主号:F25B39-00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n0002] 换热器包括集流管、换热管。换热器可以包括多排换热器芯体。 [n0003]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由此例如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性能。 [n0004]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芯体,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包括换热管,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相互连接,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在第二子换热器芯体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及第二换热器芯体,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包括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其中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换热器对通过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空气的风阻与所述换热器对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空气的风阻之间的比值小于预定值。 [n000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还包括翅片;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还包括翅片;以及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至少一个翅片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大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至少一个翅片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 [n0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至少一个换热管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至少一个换热管的横截面面积。 [n000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还包括:第一风阻板,所述第一风阻板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一风阻板与第二换热器芯体在第二换热器芯体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n000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还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风阻板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远离连接部的一侧。 [n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阻板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 [n00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还包括:第二风阻板,所述第二风阻板与第一换热器芯体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n00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阻板和所述第二风阻板在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相对的一侧,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第二风阻板的风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风阻板的风阻。 [n00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还包括:第三风阻板,所述第三风阻板在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与第二子换热器芯体之间。 [n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还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一侧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以及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 [n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 [n0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管,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所述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所述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所述多个连接管分别连接。 [n0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二换热芯体的至少一个翅片的至少部分翅片的密度、翅片的宽度、翅片的开窗的角度、开窗的个数和开窗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大于第一换热芯体的至少一个翅片的至少部分翅片的密度、翅片的宽度、翅片的开窗的角度、开窗的个数和开窗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 [n0017]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n001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一侧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以及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 [n001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在使用中水平设置。 [n00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一侧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在使用中水平设置,并且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方。 [n002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下方。 [n002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上方。 [n002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使用中在空气流过换热器的方向上,第二换热器芯体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上游。 [n002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使用中在空气流过换热器的方向上,第二换热器芯体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下游。 [n0025]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和具有陔换热器的空调系统,例如,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性能。 [n0026]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透视图; [n0027]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透视图; [n0028]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翅片的示意透视图;以及 [n0029] 图4为图3所示的翅片的剖视图。 [n0030]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n003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作为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换热器。 [n0032] 参见图1至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包括:第一换热器芯体1,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包括: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中的每一个包括换热管8,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换热管8相互连接,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在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及第二换热器芯体2,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2包括换热管8,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换热管8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换热管8连接。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换热器100对通过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空气A的风阻与所述换热器100对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空气A的风阻之间的比值小于预定值。例如,在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和翅片结构一致,且不安装风阻板时,相同进风风速下,换热器对通过第一换热器芯体的风阻与所述换热器对通过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风阻之间的比值大约是2。所述换热器100对通过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空气A的风阻在没有风阻板的情况下仅仅是第一换热器芯体1对空气A的风阻,而在有风阻板的情况下是第一换热器芯体1和风阻板对空气A的风阻。同样,所述换热器100对通过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空气A的风阻在没有风阻板的情况下仅仅是第二换热器芯体2对空气A的风阻,而在有风阻板的情况下是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风阻板对空气A的风阻。需要说明的是“相同进风风速下”并不是指换热器在使用时第一换热器芯体和第二换热器芯体的进风风速必须一样,而是指换热器对通过第一换热器芯体的风阻与换热器对通过第二换热器芯体的风阻的比值需要在进风风速一样的情况下进行测量比较。以下提到的“相同进风风速下”可做相似理解。 [n0033]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4,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中的每一个还包括翅片9;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2还包括翅片9;以及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至少一个翅片9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大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至少一个翅片9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例如,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至少一个翅片9的至少一部分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翅片9的密度。对于图3和图4中所示的波浪状翅片,翅片的密度可以是波的单位长度下波峰或波谷的个数。如果翅片是换热管穿过其中的板状翅片,翅片密度指垂直于翅片延伸平面的单位长度上翅片的个数。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翅片的宽度W(沿风的方向A)、翅片的开窗91的角度α(和风的方向A的夹角α)、开窗91的个数,开窗91的长度H中至少一个调整风阻或压降。例如,第二换热芯体2的至少一个翅片9的至少部分翅片的密度、翅片的宽度W、翅片的开窗91的角度α、开窗91的个数和开窗91的长度H中的至少一个大于第一换热芯体1的至少一个翅片9的至少部分翅片的密度、翅片的宽度W、翅片的开窗91的角度α、开窗91的个数和开窗91的长度H中至少一个。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中只是示例性地画出了部分翅片,翅片的个数和分布等不限于此。 [n0034]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至少一个换热管8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至少一个换热管8的横截面面积。 [n003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翅片可以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芯体12的翅片相同,在相同进风风速下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至少一个翅片9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大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换热器子芯体11的至少一个翅片9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扁管可以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芯体12扁管相同,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至少一个换热管8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换热器子芯体11的至少一个换热管8的横截面面积。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翅片和/或换热管与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芯体12的翅片和/或换热管相同可以降低制造难度。 [n0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一风阻板31,所述第一风阻板31在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一侧,所述第一风阻板31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在第二换热器芯体2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n0037]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连接部5,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换热管8通过所述连接部5连接,所述第一风阻板31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的换热管8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的远离连接部5的一侧。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述第一风阻板31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同一侧。 [n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的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二风阻板32,所述第二风阻板32与第一换热器芯体1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所述第一风阻板31和所述第二风阻板32在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相对的一侧,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第二风阻板32的风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风阻板31的风阻。 [n0039]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的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三风阻板33,所述第三风阻板33在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与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之间。 [n004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的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一集流管61,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一侧与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换热管8连接;以及第二集流管62,所述第二集流管62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的远离所述连接部5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的换热管8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61的横截面面积可以大于所述第二集流管62的横截面面积。 [n0041]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连接部5包括多个连接管51,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所述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的换热管8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所述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换热管8通过所述多个连接管51分别连接。 [n0042]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第一集流管6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62在使用中水平设置。 [n0043]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使用中水平设置,并且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下方。 [n0044]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62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下方。 [n0045]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第二换热器芯体2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62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的上方。 [n0046]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使用中在空气A流过换热器100的方向上,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的上游。 [n0047]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使用中在空气A流过换热器100的方向上,第二换热器芯体2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的下游。 [n0048] 尽管结合附图描述了集流管,但是集流管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和结构,而不限于图1和图2中所示的集流管。 [n0049] 参见图1至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包括:由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12和第二换热器芯体2构成的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包括多个换热管8;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一侧的由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1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11构成的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包括多个换热管8,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换热管8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换热管8的长度;以及连接部5,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多个换热管8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多个换热管8通过所述连接部5连接。所述换热器100对通过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空气A的风阻与所述换热器100对在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外侧通过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空气A的风阻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值。 [n005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连接部5包括多个连接管51,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多个换热管8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多个换热管8通过所述多个连接管51分别连接。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通过同一换热器芯体折弯形成,换热器芯体的弯曲部分构成连接部5。所述连接部5可以包括作为多个连接管51的换热管以及与多个连接管51交替设置的翅片。 [n0051]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4,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还包括与多个换热管8交替排列的多个翅片9;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还包括与多个换热管8交替排列的多个翅片9;以及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翅片9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翅片9的密度。如在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用的翅片的密度比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翅片的密度小,这样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风阻小。又如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超出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部分用的翅片的密度比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与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相面对的部分的翅片的密度大,以提高这部分的风阻。可以使得在整个换热器的表面上有大致相同的风速,以提高换热量。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和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不包括翅片。 [n0052]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换热管8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换热管8的横截面面积。 [n0053]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一风阻板31,所述第一风阻板31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一侧,在换热管8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远离连接部5的一侧。第一风阻板31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附近,可以产生风阻。从而使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和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风场更均匀,以提高换热量。 [n005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第一风阻板31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同一侧,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第一风阻板31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不同侧。如图1所示,第一风阻板31可以放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迎风侧。第一风阻板31的尺寸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和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尺寸差接近。 [n0055]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二风阻板32,所述第一风阻板31和所述第二风阻板32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相对的一侧,所述第二风阻板32在换热管8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风阻板31的朝向连接部5的一侧,所述第二风阻板32的风阻小于所述第一风阻板31的风阻。如图1所示,空气A流过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后再流过第一风阻板31和第二风阻板32。第一风阻板31和第二风阻板32的总体尺寸可以与换热器100的尺寸接近。 [n0056]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一集流管61,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远离所述连接部5的一侧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多个换热管8连接;第二集流管62,所述第二集流管62在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远离所述连接部5的一侧与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多个换热管8连接。 [n0057]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换热器100还包括:第三风阻板33,所述第三风阻板33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62之间。 [n0058]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风阻板也可以是不透风的。风阻板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风阻板可以是过滤网,可以是栅格,可以是多孔板等。风阻板材料不限,可以是金属,塑料,尼龙等等。 [n0059]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使用中水平设置,并且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下方。 [n006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第一集流管6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62在使用中水平设置或大致水平设置,例如,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62在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下方;或者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62在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上方。例如,使用中在空气A流过换热器100的方向上,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位于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上游;或者使用中在空气A流过换热器100的方向上,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位于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下游。 [n0061] 使用中在空气A流过换热器100的方向上,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位于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上游,如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冷媒是从与第二集流管62连接的连接管72进入换热器100,并且冷媒可以从与第一集流管61连接的连接管流出换热器100。空气和冷媒是逆流换热,这样可以提高换热量。同时在只对换热量有少量减小的情况下,节省大量材料(只去掉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材料)。相比于单排换热器,该设计可以节省空间(换热管长度方向上)。 [n0062] 使用中在空气A流过换热器100的方向上,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位于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下游。如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空气温度大于冷媒温度,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为风的流动方向上的第一排,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为第二排),冷媒是从与第二集流管62连接的连接管72进入换热器100,并且冷媒可以从与第一集流管61连接的连接管流出换热器100。空气和冷媒是顺流换热,冷媒在到达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换热管8的末端(第一集流管61的附近)时,冷媒需达到过热态并温度上升。如果换热器两排长度一致,那么空气必须经过第一排,在经过第一排后,空气温度下降,并开始经过第二排,但第二排里的冷媒温度是上升的,这样空气和冷媒的温度差很小甚至没有,不利于换热,且冷媒不易出现过热。而该设计可以避免这一点。 [n0063] 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下方。如换热器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冷媒沿着流动方向,从气态相变成液态,其密度大大增大。如第一集流管61在下部,那么在冷媒相变的过程中,液态的冷媒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到下部,从而可以减小冷媒的沿程压降,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量。 [n0064] 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61在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上方。如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冷媒沿着流动方向,从两相的气液态相变成纯气态,其密度大大减小。如第一集流管61在上部,那么在冷媒相变的过程中,气态的冷媒可以在浮力的作用下,自动上升到上部,从而可以减小冷媒的沿程压降,进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量。 [n0065]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第一集流管6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集流管62的横截面面积。例如,所述第一集流管6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集流管62的直径,所述第一集流管61的直径与所述第二集流管62的直径的比值2~1。所述第二集流管62的直径较小的情况下,可以使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多个换热管8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多个换热管8的距离更近,减小换热器沿风向的体积。所述第一集流管61较大,可以使该第一集流管61内的冷媒侧的压降较低。如换热器是冷凝器时,冷媒通过所述第一集流管61的压降较低,那么换热管中冷媒的饱和冷凝温度会较高,这样和空气的温差较大,进而提高换热量。 [n0066]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换热器100在做蒸发器时,冷媒是从与第二集流管62连接的连接管72进入换热器100。 [n0067]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所述第一排换热器芯体101的换热管8的长度与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换热管8的长度比例是0.1~1。所述第二排换热器芯体102的换热管8的长度大于100mm。 [n0068] 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可以提高换热器100的性能。 [n0069] 尽管描述了上述实施例,但是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些特征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权利要求:
Claims (21) [0001]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器芯体,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包括: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包括换热管,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相互连接,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在第二子换热器芯体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及 第二换热器芯体,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包括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 其中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换热器对通过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空气的风阻与所述换热器对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空气的风阻之间的比值小于预定值。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还包括翅片; 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还包括翅片;以及 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至少一个翅片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大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至少一个翅片的至少一部分引起的风阻或压降。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器芯体的至少一个换热管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至少一个换热管的横截面面积。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风阻板,所述第一风阻板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一风阻板与第二换热器芯体在第二换热器芯体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一风阻板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远离连接部的一侧。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阻板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同一侧。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风阻板,所述第二风阻板与第一换热器芯体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所在的平面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阻板和所述第二风阻板在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相对的一侧,在相同进风风速下所述第二风阻板的风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风阻板的风阻。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风阻板,所述第三风阻板在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与第二子换热器芯体之间。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一侧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以及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 [00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横截面面积。 [0012] 12.根据权利要求5或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连接管,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所述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所述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所述多个连接管分别连接。 [0013]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第二换热芯体的至少一个翅片的至少部分翅片的密度、翅片的宽度、翅片的开窗的角度、开窗的个数和开窗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大于第一换热芯体的至少一个翅片的至少部分翅片的密度、翅片的宽度、翅片的开窗的角度、开窗的个数和开窗的长度中的至少一个。 [0014] 14.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 [0015]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连接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和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一侧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以及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 [0016]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在使用中水平设置。 [0017]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远离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一侧与第二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在使用中水平设置,并且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方。 [0018]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下方,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下方。 [0019]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使用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在第二换热器芯体的上方,并且所述第二集流管在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的上方。 [0020]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使用中在空气流过换热器的方向上,第二换热器芯体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上游。 [0021]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使用中在空气流过换热器的方向上,第二换热器芯体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二子换热器芯体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芯体的第一子换热器芯体的下游。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KR20110017458A|2011-02-21|열교환기 EP2295919A2|2011-03-16|Fin and heat exchanger having the same CA2532331A1|2005-02-24|Tabbed transfer fins and air-cooled heat exchangers with tabbed fins WO2013122243A1|2013-08-22|Heat exchanger,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equipped with heat exchanger, or heat energy recovery device CN101782300B|2012-01-25|一种热交换器 CN214333108U|2021-10-01|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WO2009109112A1|2009-09-11|一种专用于空调机的平行流热交换器 WO2016029115A1|2016-02-25|Heat exchanger coil with offset fins CN107702382A|2018-02-16|微通道蒸发器 CN102062502B|2014-03-12|扁管换热器结构及其组装台 JPH0755380A|1995-03-03|熱交換器 CN209524656U|2019-10-22|降膜式蒸发器和空调 CN102278896A|2011-12-14|换热器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JP5404571B2|2014-02-05|熱交換器及び機器 JP4212780B2|2009-01-21|熱交換器用伝熱管、その作製方法、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空調装置 CN212299551U|2021-01-05|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214148435U|2021-09-07|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JP2003222436A|2003-08-08|ヒートポンプ型空調用熱交換器 JP2010127511A|2010-06-10|熱交換器 JPH07103609A|1995-04-18|冷凍サイクル用熱交換器 CN214581930U|2021-11-02|微细管热交换器用铜管路结构及应用其的热交换器 CN213747274U|2021-07-20|组合式换热器 WO2009103222A1|2009-08-27|一种微间距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10602893U|2020-05-22|一种板管换热器及蒸发式冷凝系统 WO2017004061A1|2017-01-05|Microtube heat exchanger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2511650.6U|CN214333108U|2020-11-03|2020-11-03|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CN202022511650.6U| CN214333108U|2020-11-03|2020-11-03|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系统|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